四旬期十字架默想——张大卫牧师

张大卫牧师多次通过对约翰福音第13章经文的分享,强调我们要更加深入地默想耶稣基督的苦难与爱,以及祂对门徒的服侍。尤其是在四旬期期间,更应贴近基督的苦难,并体会这苦难为何体现了爱。约翰福音13章1节“逾越节前,耶稣知道自己离开这世界归到父那里去的时候到了,就爱世间属自己的人,并且爱他们到底”这段话,揭示了耶稣在地上事工行将结束之际,对门徒所展现的“爱他们到底”的起点。张大卫牧师指出,正是在这幅场景中,耶稣所展现的态度与爱的实践,正是同样要求于我们的门徒之道的核心;顺着这个脉络去思考,我们自然就能理解耶稣为何“爱他们到底”,以及这份爱包含了什么。因为爱本身就意味着苦难,而这苦难最终通向十字架。耶稣对门徒“爱他们到底”,意味着祂甘心卑微自己、服侍到底,甚至走向十字架,为门徒舍命。透过这份爱,我们看见“爱绝非咒诅,而是祝福与得生命之道”的真理得到宣告。正如使徒保罗所言:“如今常存的有信、有望、有爱这三样,其中最大的是爱”(林前13:13),爱才是一切的成全之钥,而这爱也带领我们进入永生。

张大卫牧师表示,如果从约翰福音13章一直看到19章的记载,我们就能更加清楚地看到耶稣在踏上十字架之路之前,怀着怎样的心志与态度,如何教导并照顾门徒,并最终以何种决断顺服天父。虽然从约翰福音13章起,耶稣的苦难正式展开,但这个开端仍然建立在“爱”之上。“逾越节前,耶稣知道自己离开这世界归到父那里去的时候到了,就爱世间属自己的人,并且爱他们到底”的宣告,正是解释了为何耶稣并未逃避苦难的明确答案。因为祂爱,所以祂选择“爱到底”,甚至自愿走进苦难,而这是为成就我们救恩不可或缺的道路。张大卫牧师强调,这一点对我们的信仰生活也极其重要。我们常常会把苦难看作咒诅、刑罚或上帝对我们的“惩戒”,然而事实上,在苦难之中同样蕴含着上帝深远的爱和旨意,正是这苦难使我们更加成熟、更加圣洁。

圣经在多处反复提到苦难的益处以及要与苦难同在。比如诗篇119篇中有“我受苦以前走迷了路,现在却遵守你的话”“我受苦是与我有益,为要使我学习你的律例”的宣告,说明苦难反而带来灵性的成长;在罗马书5章3-11节中,使徒保罗也有“使我认识基督和他复活的大能,并且知道和他一同受苦,效法他的死,或者我也得以从死人中复活”这样的告白,表明他愿意通过苦难更加深刻地认识基督。歌罗西书1章24节“现在我为你们受苦倒觉欢乐,并且为基督的身体就是为教会,要在我肉身上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”,提摩太后书1章8节“你和我为福音同受苦难”,以及提摩太后书2章3节“你要和我同受苦难,好像基督耶稣的精兵”,彼得前书2章20~21节、4章13节等等,这些经文都多次提到要与基督一同受苦。所有这些都说明,苦难不是我们要逃避的对象,反倒应该带着喜乐去领受,并在其中学习基督的道路。

基于这样的圣经教导,张大卫牧师进一步解释说,约翰福音13章中耶稣为门徒洗脚这一事件,正是“爱中所包含的苦难”的典型例子。我们时常口头上谈“爱”,但若只有言语而没有实际行动,爱便无法完整呈现。所谓爱,就是为了对方将自己舍出去,是甘心承担原本对方应该得到的服侍。在最后的晚餐上,耶稣起身脱去外衣,用毛巾束腰,倒水在盆里,开始为门徒洗脚。这在当时犹太文化中,通常是仆人为主人和客人洗脚的行为,完全象征了“在最卑微的位置服侍”的涵义。然而在此之前,门徒彼此却在争论“谁为大”。有的门徒甚至请求将来在主的国里能坐在耶稣左右,那无异于想要“比别人得到更高的地位”。张大卫牧师说:“正因为门徒带着世界的价值观在彼此争谁大,所以耶稣反而以最低的姿态示范,让门徒亲眼看见神国真正的法则。”

耶稣所展示的神国法则,完全与世人的价值观背道而驰。世人追求“更高的位置、更大的权力、更显赫的名声”,但耶稣却教导说,要站在“更低的位置、更小的权力、更卑微的身份”去服侍。“你们中间谁愿为大,就必做你们的用人;谁愿为首,就必做你们的仆人”(太20:26~27)。在这段话里,耶稣宣告了一种全新的秩序: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,而是要服侍人,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。张大卫牧师强调,耶稣所说的服侍之路绝不容易,它意味着自我的死和苦难的伴随。然而当我们作为基督的门徒走这条道路时,才能真正经历生命、喜乐与复活的大能。在神的国度里,世界上难以理解的“往下走的路反成了往上走的路”这看似荒谬的逻辑,却实实在在地成立。

若我们纵观约翰福音13章的整体脉络,就会发现,耶稣早已知晓自己要走上十字架的命运。张大卫牧师指出,“耶稣知道自己离开这世界归到父那里去的时候到了”(约13:1)这句话就暗示了祂非常清楚即将到来的残酷苦难与死亡。但是在那样的状况下,耶稣依然“爱世间属自己的人,并且爱他们到底”。这里的“到底”一词包含“完全地、彻底地、永远地”的意义,指的不仅是一时的情感或短暂的照顾,而是一条延续到十字架、倾尽所有的坚定之爱。张大卫牧师说,这一点对于我们的基督徒生活极为重要。我们常常在遭遇苦难时只顾自己,陷入自怜和顾虑中,忽略了周围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人。但耶稣在十字架的痛苦已经近在眼前,却依然把门徒聚集在一起,举行最后的晚餐,教导他们、安慰他们、服侍他们。这才是真爱,也是我们应当效法的榜样。

这种爱的巅峰,便在为门徒洗脚的场景中得到最直观的展现。当时巴勒斯坦地区大多是未铺设的泥土路,人们穿的鞋子也不过类似如今的凉鞋,有的穷人甚至光脚行走,一天下来脚肯定沾满尘土。因此进屋时往往需要用水清洗,若是有人受邀参加晚餐,仆人就会为客人洗脚,表示欢迎与敬意。然而在这最后的晚餐——耶稣与门徒共度的那至关重要而神圣的时刻,门徒们却忙着争论“谁更大”,没有一人愿意主动做为他人洗脚的卑微仆人。于是耶稣亲自脱去外衣、束上毛巾、拿水盆为他们一一洗脚。

张大卫牧师说:“这件事鲜明地表明,耶稣并非只是在口头上提倡服侍,而是切实地躬身践行。”主教导门徒的话语,透过行动被具体地示范出来;祂的生命本身就是道,而道也通过祂的行为充分显现。许多人会讲爱、讲服侍、讲分享,可真正能把这些话活出来的却不多。然而耶稣正是在迈向死亡的门槛上,仍然选择了服侍他人。这是通往十字架的路,同时也是爱的道路。张大卫牧师多次强调,不仅在四旬期,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务必要不停地默想并实践这样的爱。

正因为如此,爱总是与苦难相伴。它绝不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或电影里充满浪漫的因素,而是我甘愿卑微自己、成全对方的牺牲行为。若耶稣坚持自己的威严或权利,就不会去为门徒洗脚。但祂甘心自降为仆。结果,门徒真实看到了主所教导的服侍究竟是什么。张大卫牧师说,我们必须把这一事件应用到当今教会和信仰群体的生活中。若教会里也按照职分、地位、年龄、社会身份或经济状况来分高下,并滋生骄傲,彼此想要被服侍而非主动去服侍,那就无法成为主所盼望的教会。门徒在争“谁为大”的光景不应重现在我们身上;我们更应记住耶稣所作的榜样,去彼此洗脚,才可能形成真正纯洁的团契。

有句话说,“爱是不会因为外在条件而改变的”。哪怕对方的反应并不尽如人意,甚至背叛或误解你,真正的爱依旧会承担到底。在约翰福音13章的叙述中,耶稣明知犹大将要出卖自己,却仍然为他洗脚。从人的角度看,这几乎无法理解,可耶稣却走了这条道路。张大卫牧师将其称为“天国的悖论”,因为在世人看来,报复与仇恨、以牙还牙才理所应当,但在神的国度里却是涌流恩典与饶恕、舍己与爱。所以耶稣说:“你们称呼我夫子,称呼我主,你们说得不错,我本来是。 我是你们的主、你们的夫子,尚且洗你们的脚,你们也当彼此洗脚。”(约13:13~14)张大卫牧师指出,这里“你们也当彼此洗脚”的命令,正是教会群体和信徒在日常中要践行的核心——也就是“门徒彼此之间、弟兄彼此之间,以服侍的姿态生活”,而在这样的服侍中,耶稣的荣耀就会彰显。

当然,这绝非易事。爱往往需要大量的牺牲。耶稣所说的“谁愿为大,就必做用人;谁愿为首,就必做仆人”这一悖论,人性的本能并不容易接受。谁都想被高抬、被肯定、被尊崇,而非自降为卑。可耶稣却吩咐:“你们中间不可这样”(太20:26)。如果我们跟随基督的福音,就必须用神的方式、而不是世俗的方式思考和行动。张大卫牧师将这一点称为“价值观的终结”:旧人的价值观要完全结束,才会开启新人、真门徒的价值观;这意味着不选择世人眼中所谓更高的位置,而是选择在神眼中更有价值的道路,而这条道路往往就是苦难之路,同时也会带来祝福。

在与门徒共度的最后晚餐上,耶稣分饼与酒时说:“这是为你们舍的我的身体,你们要如此行,为的是纪念我”(路22:19)。对此,张大卫牧师提醒我们,耶稣的自我牺牲并非停留在某种抽象教义或理论教训上,而是极为具体且真实的事件。饼代表耶稣的身体,杯中的酒象征祂的宝血,寓意耶稣为门徒,也为全人类的救赎,真实地经历了身体撕裂、鲜血流尽。可是在如此庄严的时刻,门徒仍在争执谁的地位更高,显然他们并未真正领悟主的苦难与牺牲。然而耶稣并没有放弃他们,仍然教导到最后,让他们站立在正确的位置上。张大卫牧师说,透过这种对门徒的守护与带领,我们也应当意识到,尽管自己软弱不足,但仍能在神的爱中重生与更新。

特别是教会对于“苦难”有责任做出正确的教导,张大卫牧师对此格外强调。许多信徒仍将苦难误解为“被神抛弃”或“神的刑罚”,但圣经多处告诉我们完全相反的视角。耶稣之所以“爱他们到底”,同样意味着在苦难中仍有神的深刻爱和掌权,它会使我们的信心如精金般被熬炼,也使我们更深地学习爱,走上效法基督的道路。保罗在多卷书信中,以及彼得的劝勉,都宣告苦难能成为我们的喜乐之源,因为我们会在其中发掘真正的盼望。张大卫牧师说:“与基督同死、也与基督同复活,正是信仰最终的果实。”在这份爱里,我们才能享受永远的生命。

再次回到约翰福音13章,耶稣在开始走向那悲惨的十字架之时,向门徒展示的第一个动作便是为他们洗脚这一事让人印象深刻。主明知自己将要离开世界、回到父那里,却依然为门徒预备了最后的晚餐,替他们洗脚,以仆人的身份彰显“爱的榜样”。张大卫牧师在此指出:“当时对耶稣而言是何等紧迫的关头,但祂不是只顾自己,而是将门徒召集起来,用爱唤醒并坚固他们。”这提醒我们,当我们的人生陷入苦难或逆境时,不应该沉溺于自怜或抱怨,而要祈求信心与决心,使我们能反过来关怀与服侍周围的人。

更进一步地,我们也需留意门徒对耶稣洗脚的反应。其中彼得喊道:“主啊,你永不可洗我的脚!”(约13:8)但当耶稣告诉他“我若不洗你,你就与我无分”时,彼得立刻转变说:“主啊,不但我的脚,连手和头也要洗!”(约13:9)。耶稣随即说:“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,全身就干净了。”这意味着即使门徒因信主而已经得着了洁净,但在日常生活中仍会因各种罪性或软弱而沾染尘垢,需要不断地悔改与洗净。张大卫牧师说,这也提醒我们,每位得救的基督徒都应当天天省察自己是否再次沾染罪恶的尘埃,需通过悔改重新得洁净。而当这种悔改在彼此服侍、彼此相爱的教会群体里展开时,便能结出更丰盛的果实。

在洗脚结束后,耶稣对门徒说:“我向你们所做的,你们明白吗?”(约13:12)张大卫牧师指出,这个问题如今同样摆在我们面前:“我们真的明白耶稣所做的吗?能否真正领悟祂的服侍与爱,以及十字架的意义?”只有明白了,才能去实践;只有领悟了,才能传扬。因而他也提醒教会,若只是忙着活动或组织运作,或只在意数字层面的增长,却忽略了耶稣“所行之事”的本质,就谈不上真正的认识。耶稣的洗脚事件不仅是一幕“慈悲”的场景,更是诠释门徒之道、宣告教会存在理由的象征——也就是约翰福音13章34节“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,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;我怎样爱你们,你们也要怎样相爱”这“新命令”的基石。

此外,耶稣在洗脚之后还说:“我给你们作了榜样,叫你们也照着我所做的去做。”(约13:15)张大卫牧师强调,这句话里有一种非常明确的命令口吻。耶稣并不是在给门徒提供一个可以选择的建议,而是作为门徒必须顺服的吩咐。爱不是理论,而是需要落实在行动之中;服侍不是口号,而要真实地做出来。因此,教会要以“彼此洗脚”的方式,将耶稣的爱彰显给世人,并通过这样实际的见证来传播基督的福音。最终,爱与苦难不可分离。要服侍别人,必定要付出我自己的代价;要抬高别人,就得先降低自己;要遮盖别人的罪与缺失,就要先学会理解与忍耐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会感到疼痛和不易,也需要不断破碎自我。但这正是耶稣所走的道路,引领我们通向十字架。

通过耶稣最后晚餐与洗脚事件的综合含义,我们对“爱”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。爱从来不只是感官的愉悦或简单的好意,而是包含了献身与牺牲,甚至承担背叛与误解。耶稣“爱他们到底”,也意味着我们也要操练“爱人到底”的能力。我们凭自己的人性或意志力根本做不到,唯有依靠圣灵的帮助。然而只要我们立志走在这条爱之路上,耶稣的灵就会在我们里面动工,让我们能坚持到底。教会要作为基督的身体,在世上成为光和盐,正是要透过这种爱的实践来证实福音的真实与大能。

张大卫牧师提醒说,若我们只是害怕苦难、逃避苦难,就不可能在这样的爱中成熟。苦难既能显明我们对爱的真实程度,也能在爱里炼净我们。耶稣走向十字架的道路中,遭遇门徒的背弃、犹太宗教领袖的诬陷、士兵的戏弄和鞭打、以及残酷的折磨,这些都接踵而至。但正是在“爱他们到底”的宣告下,这些痛苦才凸显了爱的极致。如果没有爱,耶稣绝不会选择十字架;正因为有爱,祂才甘愿受难,以成就我们的救恩。而这也正是教会和信徒被召的意义:即使世界拒绝或恨恶,我们仍有基督的爱在我们里面,使我们能胜过苦难。

值得注意的是,“爱他们到底”不仅有消极意义上的“不放弃”,也有积极意义上的“竭尽全力看顾与守护”。在最后的晚餐之后,当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时,依旧记挂门徒的软弱,嘱咐他们“总要警醒祷告,免得入了迷惑”。张大卫牧师将此视为耶稣“爱到底”的延伸——祂在即将面对十字架的恐惧中,仍然专注关心门徒的灵魂状况,提醒他们不要失脚。这就展示了爱最终的样式。若我们仰望这样一位耶稣,当我们走到极限时,也能想起这位“即使如此也不停下爱”的主。

张大卫牧师还提到,耶稣在为门徒洗脚后不久,便宣告“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”(约13:21),也就是在这最美好的爱的场景之后,紧接着出现背叛的预告。对我们而言,这完全是个难以想象的反差。但耶稣既然早已知道,却仍为犹大洗脚。张大卫牧师指出,这才是超越人间权谋或情感算计的“神性之爱”的真谛。若换作我们,当知道有人要背叛自己,必定不会与之善言相待,甚至想方设法避免他实施背叛。然而耶稣却容许犹大离开,直到最后依然给他机会。结果如何,成为犹大自己的责任,但耶稣的爱并没有因此对他关闭。对耶稣来说,“爱到底”就意味着在最现实、最痛苦的层面上也不收回那份爱。

既然爱伴随苦难,如果教会不教导苦难,就必然失去爱的本质。倘若教会只强调不受苦、一帆风顺,就会与耶稣所示范的十字架之路背道而驰。没有十字架就没有复活,没有苦难就没有荣耀,这在基督的教导中是不变的真理。因此,四旬期不是只有悲痛与缅怀,而是要更深地默想基督的苦难与爱,并在其中省察自身是否愿意效法祂去活出这样的爱。而这份决心也不能只局限在四旬期,复活之后,教会仍当不断实践。张大卫牧师说,教会的使命就是“将这爱带给世界,将耶稣的服侍与牺牲见证给一切在苦难中的人”。

约翰福音13章1节“逾越节前,耶稣知道自己离开这世界归到父那里去的时候到了,就爱世间属自己的人,并且爱他们到底”,可谓耶稣地上事工尾声的序曲,也成为祂在苦难过程中一切行动的注脚。耶稣与门徒吃了最后的晚餐,为他们洗脚,然后被捉、受苦、被杀、复活。这一切都被“爱”这条主线贯穿。张大卫牧师说:“若不‘爱到底’,就不是真正的爱。”只有爱到底,才能在苦难中仍紧紧相拥,并且在苦难中期待复活的荣耀。这正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。事实上,耶稣在约翰福音17章的祷告中也为门徒代求:“求你用真理使他们成圣。”甚至在被捉拿时,耶稣直接对前来逮捕的人说“我就是”,毫无抵抗,完全顺服了神的旨意,也彰显了爱。虽然门徒会暂时软弱、分散,但主早已预见他们将来会被再度聚拢和坚固。

张大卫牧师强调,当今教会与信徒在默想这段经文时,应当意识到:我们也必须走上同一条道路。如果我们称呼耶稣为“夫子、主”,就当照祂的榜样彼此洗脚。若教会里的人因地位、职分或金钱而要求被服侍,却不愿服侍别人,就与主的教导背道而驰。耶稣用服侍彰显真领导力,所以无论是教会领袖还是一般信徒,都应当有服侍的姿态。张大卫牧师说:“‘谁愿为大就必做用人、谁愿为首就必做仆人’的教导,是维系教会属灵秩序的根基。”当这种秩序扎根于教会,教会就能放射出与世界迥然不同的光。世界是互相攀比高下,而教会却要彼此谦卑服侍。如此,人们会真切地体会到基督福音的真实性。

张大卫牧师根据约翰福音13章给出的信息非常明确:耶稣爱属自己的人,并且爱他们到底;祂以实际行动彰显了这份爱,在过程中从不逃避苦难,反倒以爱忍受苦难,并通过这样的道路成就了人类的救赎。我们若是基督的门徒,也当走同样的爱之路、服侍之路、苦难之路,并在这条路上同得复活的荣耀。也许我们如今仍像门徒那样会争执“谁更大”,或对耶稣的教诲无法充分领悟,但关键在于主依然“爱我们到底”,并且透过圣灵与话语不断教导、带领我们。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顺服这爱,在日常生活中彼此洗脚,永不停止这份实践。因为这正是教会的本质,也是我们应持守的价值。

因此,四旬期的默想并不限于此时此刻,而要贯穿我们每一天的生活。当我们再次回望耶稣基督的苦难与爱,以及祂“爱到底”的服侍,我们就需要放下自己错误的价值观,以神国的价值武装心思。世人依旧视权力、财富与名誉为至高,但耶稣却为我们舍命、降卑为仆,且以祂的复活荣耀宣告这才是真理。所以,当我们放下自我追求,转而去抬举别人、为他人洗脚时,我们才真正拥有了耶稣门徒的生命样式。张大卫牧师说:“首先要记得,我们都是在耶稣的爱中被洗净了罪的人。”然后,每天都为这洁净的恩典感谢神,并甘心去服侍他人。当一个教会充满这种“彼此洗脚”精神时,就不会有“谁大谁小”的纷争,取而代之的是彼此尊重、彼此鼓励,这样的见证会让世人看见耶稣确实是又真又活的主。

约翰福音13章的核心经节——“逾越节前,耶稣知道自己离开这世界归到父那里去的时候到了,就爱世间属自己的人,并且爱他们到底”,既是耶稣踏入苦难的序幕,也是祂在为门徒洗脚这件事上最深刻的“爱之表达”。两千年来,教会一直不断地重温、传讲并实践这段经文。张大卫牧师说,这正是我们绝对不能遗忘的福音精髓,也是教会存在的根本理由。如果我们在四旬期以及每一天都能默想此情此景,我们也能效法耶稣的爱与服侍,为彼此洗脚。正是无数次“甘心背起彼此的重担与苦难”的爱汇聚在一起,教会才能真正成为主的身体,发挥应有的功用,也使世界渐渐沐浴在基督的光里。正如耶稣曾“爱我们到底”,我们也要以“爱到底”的方式去爱他人——这是基督徒的终极使命,也是福音所蕴藏的奇妙大能。唯有这样“爱到底、服侍到底”,我们才是真正顺服主的人,并且在其中预先品尝神国的荣耀。等到那日,主也要对我们说:“好!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。”这正是张大卫牧师所教导的核心。

www.davidjang.org
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