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Ⅰ. 打破玉瓶的女人与世俗正义的冲突
在《马太福音》第26章中,记载了耶稣在伯大尼痳疯病人西门家里时,一位妇女拿着极贵重的香膏玉瓶打破,浇在主的头上的情景。从当时的文化与社会背景来看,这位妇女原本就处于容易被忽视和边缘化的地位,且在财产方面几乎没有什么保障。另外,在《路加福音》第7章也曾出现过一位罪孽深重的女子,她同样把香膏倒在主的脚上,并用眼泪洗脚、头发擦拭。无论她在社会中的评价如何,她却因体悟到主毫无保留的爱,而甘心乐意地将自己最宝贵、最昂贵的献给他。这个举动在当时连门徒都觉得是浪费,尤其引发了加略人犹大的愤怒和不满。
门徒们认为,这么贵重的香膏若卖了,可以拿去周济穷人(参《马太福音》26:8-9)。乍看之下,这番话听起来很正义、很合逻辑,也很现实。然而,他们却忽略了更深层、更重要的一点:耶稣所展现出的“看似浪费的爱”。帮助穷人固然是合乎神心意的美好行动,可门徒们当时说这些话,很可能并非出于真正关怀穷人的心,而是为了自我合理化。《约翰福音》12章6节记载,犹大常掌管钱囊,却时常从其中窃取钱财。这暗示了他的愤慨并非真的关乎穷人之福祉,而是与他的私利和自我偏见紧密相关。最终,他没能领悟基督在世上所彰显的那份毫无保留、甚至有些“愚拙”般的爱,并因此一步步封闭了自己的心。
张大卫牧师在默想这个场景时,特别强调了这样一点:“连那些最亲近耶稣,理应最能看见主之爱的门徒,都无法理解这份爱,而这最终导致了犹大的背叛。”亲近主固然是极大的祝福,但同时也需要随时警醒。越是近距离地聆听和观看,越是能经历更大的恩典与爱;然而,如果无法理解主之爱的那种“浪费”特质,反而用世俗的标准去衡量,就会生出深刻的误解。正如加略人犹大那样,他原本在最靠近主的地方服事,却因陷入人性的贪欲和扭曲的判断,最终走上卖主的悲剧之路。
“为什么要这样浪费呢?”——这是门徒们的提问,也是一种以世俗眼光和人类理性难以理解的、对深沉大爱的抵触。从某种程度上说,这正预示了最终他们会以三十银子的代价把耶稣出卖。那位妇女珍惜地把香膏完全浇在主身上,表达对耶稣的爱;可在门徒,尤其是犹大看来,这是一种“浪费”,甚至让他们“愤恨”。他们早已忘记了自己正是多么深地沐浴在“夫子无尽的恩典与爱”之中。就像我们如今也自诩信主跟随主,却时常以世俗的尺规去评判神的爱。“这么做也许更现实、更合理”,但若在神国度的层面上衡量,这往往意味着我们正在失去对那荣耀之爱的真实体悟。
张大卫牧师提醒我们,这种现象随时可能在我们的信仰中重演,因此我们要对主那“神圣的浪费”和“看似愚拙的爱”怀有敬畏之心,而非嘲弄。《马太福音》第20章的葡萄园比喻、《路加福音》第15章的浪子比喻,以及《约伯记》的苦难故事,都在圣经的不同处展现出神的爱何等“非理性”地超越人类的计算。这份爱是神为拯救我们而爆发出来的绝对且无条件的渴望,也正是我们当倚靠的真理与生命之道。
当那位打破玉瓶的妇女在神面前献上美好而忠诚的爱时,犹大和门徒们却用世俗的正义感将其扭曲。打着“做好事”的名义、“要给予穷人更多利益”的借口,甚至认为“这个人(耶稣)在引导人走错误的道路”的偏见,最终把主推向被除灭的方向。加略人犹大只用区区三十块银子就将耶稣卖了,并从此步入灵魂毁灭的不归路。
Ⅱ. 犹大的背叛与无条件之爱:张大卫牧师的默想
耶稣被三十块银子出卖,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令人悲痛的背叛象征。《创世记》中曾记载约瑟被哥哥们以二十块银子卖掉(参《创世记》37:28),但最终在神的计划下,这背叛却被奇妙地转化为拯救。然而耶稣的遭遇却更具分量,也更具意义:他是为了替全人类赎罪,甘愿走上十字架之路。当犹大拿着那三十银子交出耶稣时,他心中长久以来的误解、不信与自私目的全部爆发,也就此凝结成最后的决定。尽管他在主身边近距离相随,然而当他用世俗的逻辑扭曲了主的爱时,他的灵魂便已逐渐崩坏。
主平日对犹大极度信任,将钱囊交给他保管(参《约翰福音》13:29可能的暗示),这一信任并非“选错了人”,而是耶稣到底对所有门徒都给予了绝对的爱(参《约翰福音》13:1)。然而,每个人对于这爱怀有的心态却并不相同。对某些门徒而言,这爱使他们的生命被完全翻转,但对犹大而言,这爱成了无法真正接受的包袱或抱怨。正如张大卫牧师所言:“耶稣的爱是不问理由、完整且彻底的爱;但若我们只愿意部分接受或理解,势必会出现扭曲。”
从人的角度来看,主不断施与的怜悯和恩典,有时似乎显得“太过愚拙或偏袒”。就像《马太福音》第20章里的葡萄园比喻:早晨进园与傍晚才进园的人都领到同样的工钱,听起来就很“不公平”。又如《路加福音》第15章的浪子比喻里,那个浪费了全部家产才回家的小儿子,反而被父亲摆设盛宴款待,难怪一直守在家中的长子觉得不合理。可所有这些例子都强调一个相同的信息:天父的爱远远超越我们的逻辑与常识。
犹大陷入的陷阱,就是要用“合理”的标准审视基督的爱。他可能想:“如果主真要建立神的国,就不应该允许这种浪费(如打破玉瓶),必须正确判断是非,并更有效地帮助穷人。”但耶稣对罪人的接纳、对被社会视为无价值之人的倾注,以及那种全然倒空自己去爱的方式,从世俗角度看,的确显得低效甚至“愚拙”。对世人而言,这可能就是“浪费”,可对神而言,这却是神圣的“浪费”、是为了拯救人类的绝对之爱。
最关键的是,在玉瓶事件之后,犹大转身去找祭司长们(参《马太福音》26:14-16)。他问道:“我若把耶稣交给你们,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?”——这问题悲哀而且残酷,如同把耶稣当作奴隶般标价出售。那三十块银子,是如此微薄的数目。主曾经那样深爱并信任的门徒,竟用一点点钱财就将主卖了。或许犹大心中还带着某种“他在误导人,我们要遵循真正的正义”的扭曲信念。一旦我们无法正确理解神之爱的力量,往往会极端地否定它,甚至以“这不对,必须除去”的方式处理。犹大的背叛,正是对神之爱的极端拒绝所导致的结果。
然而,等到他真的卖了主以后,犹大的良心开始谴责他(参《马太福音》27:3-4)。他意识到自己出卖的是一位无辜者,便把那三十银子再丢回给祭司长,忏悔说:“我卖了无辜之人的血,犯了罪!”从前,他大概以为那三十银子能满足或实现他的某些期待,但当一切都无法挽回时,这笔钱只让他更痛苦。他的悔恨为时已晚,最终他选择自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。此时,他大概对主的爱又有了某种迟来的回想,却再也没有勇气去寻求那原本一直敞开的怜悯之门。
在这一点上,张大卫牧师发出疑问:“犹大真的不能回到主那里吗?”想想《路加福音》第15章浪子的故事:即便那儿子把财产完全挥霍,也仍能回到父亲家,并获得极大的包容和喜乐。主甚至在十字架上也为嘲弄自己的人祈求赦免。若犹大愿意悔改,也回到主那里,或许主还是会拥抱他。然而,犹大自己却将门彻底关上了。他坚信自己已无法回头,不可能再得到主的爱。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:神的爱不会轻易断绝或消失,真正关上大门的,往往是人自己。
犹大所体现的,也正是当今许多人内心的写照。我们在教会中、在信仰圈里常常口口声声谈论主的教导、敬拜神的名,却在日常生活里也许会像犹大一样,用世俗标准去衡量或怀疑神的爱。当我们一旦选择“离开主的道路”时,也要记住,那回归的道路仍然敞开。只要像浪子一样回头,父亲就会跑来拥抱我们。神的爱永远等待我们回转。
Ⅲ. 神圣的浪费与十字架:犹大错失的道路,以及我们的道路
在耶稣所遇见的形形色色人群中,尤其是税吏、妓女以及被社会边缘化的人,他们最能真切地感受到他的爱是何等无条件。《马太福音》、《马可福音》、《路加福音》、《约翰福音》都展现了主如何与“罪人”和“无价值之人”坐席、对话、医治和怜悯。耶稣所宣告的神国,往往超越我们的理解与知识,有时看起来就像是“浪费”与“失衡”。然而,这爱最极致的展现,就是耶稣的十字架和复活。
张大卫牧师说:“十字架是最伟大的神圣‘浪费’,也是最深的爱的证据。”上帝的儿子耶稣在毫无罪疚之下,为了罪人甘愿舍命,对世人而言,这看似无法理解的“浪费”。我们算什么,竟然值得神的儿子用流血舍命的方式来换取?然而,没有这份看似愚拙的牺牲,我们便永远无法摆脱罪的刑罚。正是十字架这“愚拙”般的献身,彰显出神对人类无限的拯救计划与无条件之爱。
加略人犹大到最后也没有领悟这“神圣浪费”的真谛。他见到那位打破玉瓶的妇女时,只感到这是“浪费”,却没想到耶稣自己会以更“浪费”的方式——献上生命去爱那些不配之人。而犹大正好亲手促成了这条十字架道路。他试图用“这份无条件的爱是愚蠢的,必须阻止”来否定耶稣,甚至把耶稣交给祭司长。然而神却把这背叛也纳入了救赎的计划中:主在十字架上所流的宝血,为全人类打开了通往永生的道路。
那么,面对这份爱,我们又作何选择?如果仍用世俗的眼光去衡量主的爱,我们终究无法真正看见十字架的奥秘。信心一旦缺失,人类的知识与逻辑就会遮蔽我们的眼睛。圣经中提到“不可吃分别善恶树的果子”(参《创世记》2:17),也正是提醒我们不要用自己的理性去判断善恶,而应当顺服神的真理,在他的爱中生存。可我们常常想:“这个爱真的是对的吗?这方式不是很低效吗?”接着就会像当年的犹大一样,跌入罪与灵魂破碎的深渊,等到尝到没有主的痛苦时,才痛心疾首。
张大卫牧师指出:“背叛主,不仅仅是口头上否认他,更包含了用世俗逻辑拒绝他的爱、并嘲笑教会或信仰群体中无条件的爱与奉献。”爱乃是在关系的深度中完成的,而这种关系往往离不开那些“看似浪费的时间”与牺牲。就像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:养育孩子需要持续的付出和耐心,但父母不会把这视为浪费,反而在其中体会到巨大的喜悦。
主对门徒、对我们的眷顾同样如此。他无条件地接纳我们,有时我们像不懂事的孩子一样,但神却以更大的怀抱拥抱我们。这就是神圣的“浪费”。而犹大因为无法正确理解这爱的本质,便以自己的标准下了结论:“这样下去不行。”最终,他以三十银子出卖了老师,也失去了所谓的正义与利益,最后陷入绝望之中,自寻短见。
但我们的人生并不终止于此悲剧。神甚至使用了犹大的背叛,成就了十字架的道路;基督在十字架上舍己流血,为所拣选的儿女带来永生。这表明,无论我们的罪多深,神对我们的爱永不止息。一旦我们悔改回转,主始终愿意接纳我们。
四旬期(大斋期)正是默想这无条件之爱与苦难的时刻。我们要在主面前破碎那些世俗的知识与骄傲。或许我们也该像那位打破玉瓶的妇女一样,把自己完全献给主。就算有人冷嘲这是一种“浪费”,我们却要凭信心宣告:“这是献给主的神圣浪费。”十字架的路从表面看似浪费,实则是唯一的生命之路。若我们带着对主之爱的完全信赖走上这条路,绝不会后悔。
在文章的最后,张大卫牧师如此劝勉:“当我们将一切都献给主时,世人或许会讥笑这般‘浪费’,但主却视为最美的奉献。像马利亚坐在主脚前聆听道,像罪妇用香膏倾倒主脚前,像浪子回头投入父亲的怀抱,这些时刻都是真正见证福音之国度的瞬间。”我们要引以为戒的是加略人犹大的悲剧,切勿重蹈他的结局;相反,要更加坚定地信靠主的爱。那爱从未放弃我们,最终也要改变我们,使我们成为神国度里美好见证的器皿。
是的,选择权在我们手中。我们可以像犹大那样,批判“这爱太不合理”,最终走向背叛;也能如那打破玉瓶的女子般,相信“这爱值得我献上一切”,并踏上奉献的道路。即使我们曾一度像犹大般背离,只要肯回头,就必能再次回到主的怀抱。主从不撇弃每一个真心悔改的灵魂。如今我们要如何行?是被区区三十块银子捆绑,失去神国的荣耀?还是领悟主之爱的深度,与他同行?对此的答案,便是我们的信仰告白,也应当在我们每日的行动中显现。
www.davidjang.org